当前位置:首页 > 活石动态 > 升学资讯
香港DSE | 中文科范文之唐诗:《山居秋暝》、《月下独酌》、《登楼》温书重点!
活石学院 2021-12-01 阅读:1297

今天的温书内容来啦!中文科12篇范文的唐诗三首:《山居秋暝》、《月下独酌》、《登楼》的全文语译、体制、主旨、文章特色及修辞手法等范文分析!


目录

1.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

2.李白《月下独酌》(其一)


3.杜甫《登楼》


《山居秋暝》

1.jpg

>>>>

1.1 全文语译


原文: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歌,王孙自可留。


翻译:空旷的山沐浴了一场新雨,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。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,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。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,莲叶轻摇,想是上游荡下轻舟。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,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。


>>>>

1.2 体制


1.体裁:五言律诗


2.句式:全诗八句,每句五字


3.用韵:偶句押韵:秋、流、舟、留


4.对仗:颔联、颈联对偶


5.平仄:按照规定上句和下句的字必须平仄相对


>>>>

1.3 主旨


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,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,而各有侧重。颔联侧重写物,以物芳而明志洁。颈联侧重写人,以人和而望政通。


同时,二者又互为补充,泉水、青松、翠竹、青莲,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,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。


>>>>

1.4 段落大意


首联 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总写山景,点出时间和季节。


领联 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主写松林和山泉。


颈联 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写山中人事活动。


尾联 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抒发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留恋和盼望。


>>>>

1.5 文章特色·感官描写


触觉


一二句聊秋雨后清凉的感受,秋意怡人。


三四句写皎洁的月光照耀松林。清澈的山泉从石上流过。


第六句写水中莲叶摇动,渔民划着海舟回来了,视线由上而下,由远而近,把山居秋晚图刻画出来。


听觉


第五句写由竹林传来的喧闹声,未见其人先闻其声,引起读者好奇,也为寂静的山居秋景添了热闹,更见可爱。


动静结合


本诗既有静态描写,也有动态描写,令山村景色变得丰富多姿,活泼可喜。


首联主要与静景:「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」写出山雨初霁,秋日薄暮之景。一个「空」字渲染出空灵空寂之美,加上「新雨」过后,让人感到清新宜人。


颌联的景色,也主要以静景为主。「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」,青松如盖,皓月当空,山泉清洌,淙淙流淌于山石之间。即使是石上流水的一点动态,也只是以动衬静,进一步刻画山村秋晚的寂静。


接下来由写景转为写人,诗人运用了动态描写手法,浣女归来时喧哗嬉笑,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空山的寂静,极富情趣。如果没有这种热闹的动景相映衬,前两联静景描绘就过于冷清平淡。


善用反衬以光衬暗


「明月松间照」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阴暗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,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。


以声衬静


「竹喧归浣女」竹林问传来洗衣女子的喧闹声,划破山间宁静,反衬出山村的幽静。


以动衬静


「清泉石上流」: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,水势大增,从溪石上淙淙流过。


「莲动下渔舟」莲叶因渔舟划过而摇动。突显出山村恬淡自然的情趣,反衬出环境恬静而不至于冷清。


反用典故


「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」 是反用《楚辞,招隐士》中「王孙兮归来,山中兮不可以久留」的典故,把原本希望王孙归来,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。


反过来表示山中美景令人留恋,不想离去,暗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。常见的典故经诗人如此活用,除了更觉新鲜外,还能深化主题,增强感染力。


触景生情


一场秋雨过后,秋山如洗,清爽宜人。时近黄昏,日落月出,松林静而溪水清,浣女归而渔舟从。如此清秋佳景,风雅情趣,诗人触景生情,觉得「空山」已成「世外桃源」,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,忘怀世事,对官场的厌恶,对山中闲居生活的喜爱表露无透。


前后呼应


「诗中明月」、「归浣女」及「下渔舟」都呼应了诗题「居」、「秋」字和第二句的「晚」字。


《月下独酌》


2.jpg

>>>>

2.1全文语译


原文:

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, 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

暂伴月将行,行乐须及春。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聚乱。

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

译文:


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,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。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,低头窥见身影,共饮已有三人。月儿,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? 影儿,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。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,我应及时行乐,趁着美好的春光。


月听我唱歌,在九天徘徊不近, 影伴我舞步,在地上蹦跳翻转。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,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。月呀,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,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。


>>>>

2.2体制


1.体裁:五言古诗


2,句式:全诗十四句,每句五字


3.用韵:偶句押韵,并有转韵:亲、人、身、春;乱、散、汉;


4.对仗:这体裁本不讲究对仗,但本诗九、十句,十一、十二句各自成对。


>>>>

2.3主旨


透过记述李白在月光下独自饮酒,抒发豁达的人生态度,并且排遣内心的孤独凄凉。


>>>>

2.4 文章特色


情感抑扬交错


结构随感情的变化而发展:全诗四个层次,每一层次都有错综的扬抑变化,时喜时悲,却又贯穿起来,结构自然而有跳跃感。


借景抒情


花前月下,良辰美景,却觉冷清


借事抒情


心中忧愁,只有「独酌」;在现实世界中苦无知己,只好与月影相交,聊以解忧。


借物抒情


能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月亮和影子,但醉后也要各散东西。运用了不同的抒情手法来抒发孤独之情。


善用衬托


1、以景衬情

作者在花间月下饮酒,良辰美量,美酒当前,理应是尽情欢畅的好日子,但他却独酌无相亲。眼前的景物虽美,却无朋友与他分享,反衬出作者孤寂和苦闷。


2、以物衬情

作者为了排速忧然,及时行乐,于是邀请月和影共饮。「三人」既歌且舞的喜,反衬出自己孤家难耐的悲,以热闹写孤独,更显那独。同时也凸显了诗人在现实中知音难觅的无亲心情。


3、前后呼应

诗句与之呼应的诗句:

花问一壶酒- 行乐须及春:春天繁花盛放,所以在「花间」饮酒。


行乐须及春-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:「歌」、「舞」、与「行乐」呼应

乱。


永结无情游-月既然不解饮-影徒随我身: 「不解饮」、「徒随我身」与「无情」呼应。 


语言清新


全诗用字浅易毫无雕饰,但却有韵味,如「一壶」见自斟懂的的情态、「既」和「徒」二字又能表达极深的透憾和无奈的感情。


想象奇特


诗人运用想象,把月下独酌的一人宴会渲染成热闹,又用拟人法赋予月和影生命和感情,它们能受人邀约,能听人唱歌,与人共契,并能与人相约,笔法夸张,匪夷所思。


托物寄志


诗人笔下,月亮和影子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,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。诗人与月影之间的亲密欢洽,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问的孤独寂寞情怀,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,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。


《登楼》


3.jpg

>>>>

3.1全文语译


原文:

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难此登临。 

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。

北极朝廷终不改,西山寇盗莫相侵。

可怜后主还祠庙,日暮聊为《梁甫吟》。


译文:

繁花靠近高楼,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,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,我登楼观览。


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,玉垒山上的浮云,古往今来,千形万象,变幻不定。


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,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。


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,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《梁甫吟》。


>>>>

3.2体制


1.体裁:七言律诗


2.句式:全诗八句,每句七字


3.用的:偶句押的:临、今、侵、吟


4.对仗:领联、颈联对偶


5.平仄:按照规定上句和下句的字必须平仄相对


>>>>

3.3 主旨


登楼远望,抒发对国家「万方多难」的伤心之情。诗中表达了对朝廷的信心,并为自己苦于无献身为国之路而感到无奈。


>>>>

3.4 文章特色


借景抒情


借景抒怀,将自然最象、国家灾难、个人情思融为一体,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的变化,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:


1.「花近高楼」、「锦江春色来天地」:


描写春色遍地,繁花似锦的景象。作者面对美好的春景却未感欢愉,反而想到客居在外,国家又正面临危难,心生伤感。


2.「玉垒浮云」:


天上浮云变幻不定。作者因浮云而想到古往今来世情多变,兴亡难料,于是感叹万分。


3.「可怜后主还祠庙」:


写作者登楼看见附近的后主庙。后主刘禅昏庸无能,继位后朝政日坏,终至亡国。作者由眼前所见的后主庙想到这个亡国之君,暗讽当时的统治者,抒发愤慨之情。


4.「日暮」


表示天色已晚,日暮黄昏。作者从时间的流逝想到自己已年华老去,在国家正值危难之时却又报国无门,流露出自伤不遇之情。


>>>>

3.5 语言特色


全诗以实词为主,对仗严谨,没有介词、连词等虚词,严格来说只有「终」、「不」、「莫」、「相」、「聊」五个副词。


借古讽今


以昏庸的后主死后还有祠庙供奉,暗讽当时在位的代宗同样昏庸,使国家陷于内忧外患,担心代宗重蹈覆辙。


反衬


杜甫以春天百花盛开,到处生气勃勃,反村国家多难及自己忧国优民的心情,以乐景衬哀,更见其哀。


前后呼应


西山寇盗莫相侵」呼应了万方多难此登临」,吐蕃(西山盗寇)的侵扰正是国家多难的具体表现。